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理论产品】余村地质文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6   浏览次数:30

2024年,大队启动专业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找矿突破出成果、能力提升出产品、改革拓展出成效”目标,凝聚全队共识和力量,以实干实绩的态度,扎实有效的导向,开辟专栏展示取得的成果、产品、成效。

引言:从矿山到青山的发展蝶变,浙江安吉余村曾因采石业繁荣一时,却付出生态代价。如今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型,通过地质文化赋能,成为全国首个五星级地质文化村。“余村模式”是否可复制?生态产品价值怎样体现?地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人深思。

image.png

一、“余村模式”的三大转化密码

余村并非依赖政策红利或区位优势的“特例”,其成功源于构建了地质资源-文化资本-经济动能的转化闭环。该模式以“三个转化”为核心:

一是时空转化,将7亿年地质演化史转化为可体验的叙事场景,通过地质故事长廊还原寒武纪海洋场景,用“岩石年轮”展板讲述微生物席演化故事;

二是功能转化,将废弃矿坑改造为遗址公园,将水泥厂旧址转型研学基地,完成了废墟变财富的创新实践;

三是价值转化,2024年,余村以“地质资源+乡村旅游”为新引擎,增添地质文化价值转化,全年累计接待游客量达1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5580万元,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image.png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地质工作驱动机制

地质工作通过构建多维赋能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资源盘活层面,系统开展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梳理了22处地质遗迹点,划分7类,同步推进余村地质文化村IP创新,以地质文化村logo为核心开发多种文创产品,实现地质价值的具象转化。

产业重构层面,打造“资源赋能科普”发展格局:通过“三线五区七景观”研学路线设计激活地质旅游,地质文化元素的加入,为余村带来新的增长点。

文化融合层面,余村联合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推出“驻村地质工程师”,用地质遗迹和人文资源进行融合,讲述余村从宇宙洪荒到秀美山川、从远古海洋到现代陆地的地史变迁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故事。

image.png

三、“余村模式”的可复制性验证

余村模式的可推广性已在多元场景中得到实践验证。通过构建资源适配矩阵,该模式展现出对四类典型区域的适应性:在地质遗迹密集区可打造科普研学综合体;矿区转型区可转型为工业遗址公园;生态脆弱区可建设碳汇经济示范区;文化叠合区则可推进地质遗迹与文化的融合开发。

实证数据显示,模式推广需满足三维条件阈值:基础层面要求区域具备至少3类可开发地质遗迹且位于2小时交通经济圈内;核心变量需村集体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催化条件则需拥有地质技术力量作为强大支撑。

四、地质文化振兴乡村的底层逻辑

地质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底层架构呈现两重革新路径。在资源价值认知维度,创新构建了三维复合评估体系,突破传统矿产开发的单向度思维,通过科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的协同计量,实现资源价值的全域解析,推动资源评估从经济本位向生态优先转变。参与机制创新层面,构建了层级递进的“金字塔”行动网络:基层培育村民作为地质遗迹守护者,“驻村地质工程师”形成地质文化传播力量;中层充分借助地质技术力量,实现地质遗迹的有效挖掘和地质文化IP转化;顶层引入院士团队,为资源开发提供技术背书。形成“专业指导-创意转化-文化传播”的闭环体系,成功破解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五、结论

余村模式证明,地质文化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通过构建“专业指导-创意转化-文化传播”的闭环,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样板。未来需在科学规划、数字赋能、人才培育三方面持续发力,让更多乡村在振兴的道路上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

课题组成员一览表

序号
姓名职务
1何晓雪

浙北地质科技建设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2吕赟珊浙北地质科技建设中心副主任
3张海洋
浙北地质科技建设中心技术骨干
4丁志磊浙北自然资源技术服务中心技术骨干
5陆明锋
科教办公室(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主任
6李政龙
浙北基础地质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
7戴维江浙北地质科技建设中心技术骨干
8高   利
浙北地质科技建设中心技术骨干

(地质科技中心)

返回列表>>

上一篇:我队区调项目组与院陆相火山岩区调技术专家联合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下一篇:大队工会助力职工文体活动 运动赋能团队活力

版权所有 2008-2010 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  浙ICP备11013850号-1
地 址:浙江省湖州市环渚路666号浙北地质大楼 电 话:0572-2115816 邮 箱:wlgly@zbd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