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职工文苑

回望那一片天空

纪念核工业二六二大队建队六十周年

信息来源:浙江省第九地质大队、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   发布时间:2016-11-29   浏览次数:8633

 丙申之秋,太湖之畔,玉宇澄清,艳阳高照,核工业二六二大队迎来建队六十周年纪念日。

 六十年之于浩瀚宇宙不过是一瞬间,对于铀矿地质工作者而言,却是一个足以令第一代地质人步入耄耋之年,地质二代慢慢变老的漫长岁月。

 让我们轻轻地转身,回眸那一片曾经属于自己的天空,穿过岁月迷雾,检视来路足迹,寻找点滴记忆。蓦然发现,历史并不遥远,往事就在昨天。

 一部二六二队史,就是浓缩版的新中国铀矿地质工作发展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为了打破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毛主席高瞻远瞩,1955年1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决定“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同年4月,地质部第三局在北京成立,新中国铀矿地质事业由此启航。

 1956年9月,江西上饶坑口,一批批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地质工作者汇聚于此,准备展开一场铀矿勘探会战。一切都是新的——新事业、新队伍、新任务;一切都很简陋——帐篷、茅屋、油灯;一切都令人振奋——发展原子能事业的伟大远景、速战坑口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胸怀崇高使命感的创业者们,以无比高昂的斗志,将所有困难踩在脚下,仅用一年零三个月探明坑口矿床,为新中国提交了第一批铀矿工业储量。我的父亲有幸成为当年坑口勘探的参与者,每当回忆这段往事,他总会激动不已。风雪夜通往机场小路上那忽明忽暗的马灯,职工家属齐动员挑水打钻的热闹场面,机场上鲜艳的劳动竞赛流动红旗……那一幕幕场景,是老一代地质人引以为豪的创业记忆。作为地质二代,长期耳濡目染,我深深地理解他们的这一份情怀。

 让我们记住这支为新中国铀矿地质事业立下首功的队伍:核工业二六二大队的前身——三○九队十三分队。

 建队伊始,首战告捷。1958年,二六二大队挥师南下,开始新的征程。此后三十多年,二六二人的足迹遍及乐安、崇仁、宁都、兴国等二十多个县市。从湖溪、古龙岗到钓峰、黄陂,从邹家山、云际到大布、小源,从兴国营前到瑞金岗面,红色土地上,白山黑水间,二六二人栉风沐雨,披星戴月,累计完成钻、硐探工作量一百多万米,探明铀矿床27个,其中包括中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矿床,提交铀矿储量全国第一,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12月,二六二大队被核工业总公司命名为“功勋地质队”。1993年11月,二六二大队被江西省政府授予“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八十年代末,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铀矿地质队伍进入转型期。二六二大队迎难而上,奋力开拓多种经营市场,抓住基地迁入浙江湖州的机遇,在建筑施工、多矿种开发等领域取得新突破,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比翼双飞,在第二次创业的道路上实现了华丽转身。二六二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再一次证明了“二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六十年,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有过前行时的迷茫,更有奋进中的探索。遭受文革动乱重创,历经队伍多次分流,五更队名,六易基地,二六二大队能够形散神不散,老树发新枝,成为新时期地质战线生机勃勃的长青树,溯本追源,新老两代地质人共同凝聚的“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二六二精神”,是其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强大原动力。

 六十年,有多少瞬间让我们热泪盈眶,有多少记忆值得我们珍藏。

 回望那一片天空,许多熟悉的身影从岁月深处缓缓走来,浮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中有德高望重的首任队长王毅,有永葆艰苦奋斗本色平易近人的老队长王茂德,有英年早逝的核工业井巷建设公司创始人倪家睦,有敬业勤勉长期奋战在第一线的老机长蔡全森,有潜心技术革新的劳动模范陈文光……正是有一大批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地质先驱引领,二六二大队才得以克服万难取得今天的成就。长期艰苦工作,一些人积劳成疾,因伤病过早离世,长眠于他们曾经奋斗过的红土地,将生命奉献给了国家。在宁都县黄陂镇雪塘村那一片被称为“七工区”的山岗上,如今巍巍矗立着一座“地质先驱纪念碑”。追思先贤,感慨万千,我要向所有为铀矿地质事业献身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望那一片天空,我看到晨曦中六分队竖井架上迎风飘扬的旗帜,看到烈日下在车头坪搬迁钻机的干部工人家属忙碌的身影,看到夕阳里“三八女子钻”钻塔上那一抹绚丽的晚霞,看到夜幕下大布矿床那照亮整个山头的璀璨灯光。

 回望那一片天空,我听到大布会战动员大会上干部工人铿锵有力的誓言,听到大布矿床几十台钻机发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听到三曹岭坑道里隐约传来的掘进爆破声,听到茅排崎岖山路上找矿队员匆匆行进的脚步声。

 回望那一片天空,我闻到普查队员们野外作业休息时烤馒头的焦香,闻到机场送饭工那挑担里溢出的饭菜香,闻到机关食堂飘出的阵阵红烧肉香。

 回望那一片天空,我仿佛又回到雪塘基地,看牵牛花在自家菜园篱笆上竞相开放,听夏蝉在办公楼旁大树上欢快鸣唱。多少个黎明,当时针指向六点整,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声便响彻雪塘上空。“二队广播站,现在开始今天的第一次播音。”伴随这声音,人们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每当夜幕降临,灯光球场上的篮球比赛总是最能吸引人,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加油声鼓掌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看电影是那时人们最好的休闲娱乐活动,当《少林寺》首次在队部广场露天放映时,整个队部包括附近村庄当晚万人空巷,放映现场万头攒动的场景至今令人难忘。去往黄陂街的小路上那座晃晃悠悠的跨河吊桥,队部机关通往职工医院子弟学校那条弯曲陡峭的公路,举办文艺演出时热闹非凡的工会大礼堂,清晨招待所门前熙熙攘攘的菜市场,工会大楼旁高耸入云的电视转播塔,灯火通明的俱乐部,欢声笑语的托儿所幼儿园,发电厂长年演奏的“轰鸣曲”,南昌班车回来时一串串高亢的“报到”鸣笛声,冰棒厂、邮电所、银行、商店……一幅幅亲切熟悉的画面,一次次被拨动的心弦。雪塘,俨然成为二六二人的第二故乡。

 斗转星移,如今的雪塘基地旧址已经面目全非,只有那条蜿蜒的河流仍在静静地流淌。月光下,那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这块土地上曾经的热闹与辉煌。岁月无情人有情,每年,雪塘基地旧址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不远千里来自祖国各地的二六二人,他们或祭奠,或凭吊,或寻根……长期共同的生活工作经历,艰苦岁月同舟共济的“大家庭”意识,独特的地质队文化,和睦的人际邻里关系,多年累积的互信,思想情感的共鸣,对那段艰苦且快乐的轰轰烈烈往事的怀念,凝聚成了浓浓的“二队情结”。

 回望那一片天空,泪水模糊我的双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六十年,二六二人用心血和汗水浇铸了一座厚重的丰碑,在新中国铀矿地质发展史上书写了光彩的一页,谱写了新时期地勘经济发展耀眼的新篇章。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

 歌曰:

 创业艰辛百战多,六十春秋未蹉跎。

 饶州一曲到吴兴,二队青史谁评说。

 我愿做一名歌颂者,用笔墨礼赞那段非凡的岁月。我愿做一名守望者,期待着见证二六二新的传奇。

 祝福二六二大队!祝福二六二人!

 (离退休二支部 肖筱林)

返回列表>>

上一篇:难忘的记忆

下一篇:我的父亲母亲

版权所有 2008-2010 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  浙ICP备11013850号-1
地 址:浙江省湖州市环渚路666号浙北地质大楼 电 话:0572-2115816 邮 箱:wlgly@zbdzw.com